文丨马尚龙 编辑 视觉丨小船上的小伙伴
淮海路有一个一长排大门紧闭的地方,这个地方没几个人知道,但这里曾经有一家名气很响的点心店,生煎馒头和咖喱牛肉汤是两大招牌。它的门面是单开间,因为就在和合坊弄堂正对面,故附近的人都叫它“和合坊”。
这一家小小的点心店在淮海路上世纪90年代追求“高雅淮海路”时,也就是在造华亭伊势丹和一百淮海店时,被“高雅”掉了。我在《上海女人》中写到了这家点心店与淮海路市井文化的关系。因为店小,招牌也小,我从来没有在意过它的店招,就叫它“和合坊点心店”。书出版后,有一位读者给我写信,纠正了我的记忆错误,它的店名是:春江点心店。这说明“春江点心店”虽关门很久,但“一江春水”流在了上海人的心里。
我的“和合坊点心店”版本倒也不是空穴来风。春江点心店原来本不是一个店,只是一只摊头。摊头的位置,恰恰就是对面和合坊的弄堂口过街楼下。淮海路的高雅,历来是和烟火气交织在一起的。法兰西风格的街面房子,弥散着生煎馒头的葱花香,这便是淮海路的市井气息了。而且完全可以这么说,当年和合坊过街楼下的生煎馒头摊头,应该算是“三无商品”,只是凭着小老板的良心和聪明,生意越做越好,后来就搬到了马路对面,从摊头升格为一开间门面的点心店,并且成为了淮海路的一个品牌。一年四季经过点心店,总有是生煎馒头的葱花香和牛肉汤的咖喱味道弥散在马路上。
说明当年的春江已然有了地标意义,虽然它只有一开间门面,虽然现在要找到一张它“音容笑貌”的照片已然无处可寻。
几乎所有人对这个地标的记忆停留在华亭伊势丹。但华亭伊势丹的前身没有商店,也没有民居,只是沿着淮海路人行道约100米长的宣传广告牌,其后是一大排荒芜之地,与宣传广告牌几十年“肝胆相照”。
在此我就录下几段吧——
“孙寅”曾经就是春江的职工,他写道 ↓
这家生煎馒头点最早开在和合坊门口。精彩之处是葱花蛋皮汤,只要买4个,就送1碗。
“ZZ ”纠正了我的一个说法 ↓
我小时就是附近的居民,经常拿锅子来买。不过春江的生煎馒头的皱褶是朝上的,不是马先生所说的向下。现在只有“大壶春”的鲜肉生煎也是这样。
老涛”的记忆更久远 ↓
我小时候住在淮海中路和合坊,馒头摊摆在和合坊大门口,至今还记得老板和伙计的样子,老板是老上海,伙计是江北人,个个身强力壮。后来弄堂不准摆滩头了,才搬到马路对面继续营业,取名为“春江生煎”。
不过,这一江春水,流着流着,流没了,付诸东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