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| 文章| 资讯| 行情| 企业| wap手机版| article文章| 首页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普通会员

易达信息科技

企业列表
新闻列表
推荐企业新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依依
友情链接
  • 暂无链接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多少父母误解了“挫折教育”?心理学彻底剖析,让你不做无知家长
新闻中心
多少父母误解了“挫折教育”?心理学彻底剖析,让你不做无知家长
发布时间:2024-11-20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0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多少父母误解了“挫折教育”?心理学彻底剖析,让你不做无知家长

【5400字长文,送给迷茫中的父母,看完会有收获】

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,一位15岁少年在自杀前留下了血书:

我离开是因为成绩差太多,不可能考上高中,我不想再增加爸爸妈妈的负担。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,如果我还能听得进课,那我会努力学习,考上大学,可是我不行,我不愿做啃老的人,也不愿做社会上的败类,所以我选择离开。

这样的案例并不少。

很多家长认为,现在的孩子在赞美和表扬声中长大,长成了一批批“玻璃心”小孩,从小缺乏挫折教育,甚至连一句批评都接受不了。

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坚持“挫折教育”。

李玫瑾教授在《圆桌派》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:

"我孩子这一代,我父亲对她也是说话特别重,有一次我在家,他突然大吼,我说她那么小,你把她吓着。我父亲当时就说,她经过这样的事情,今后走上社会,就没有人能吓着她。"

李教授在节目中强调,要让孩子“脱敏”,就是对不好的东西要慢慢适应,只有多经历家里的挫折,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挫折。

核心意思就是,你要从小给他“打预防针”,没事儿就损他几句,让他从小体会这种被打压、被攻击的感受,才不至于到了社会上一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。

这样到底有没有道理呢?

我想李教授可能不太了解孩子抗挫的心理机制是什么,也可能不了解这种打击教育的代价。

今天我们就来透彻聊一下“挫折教育”这个话题。

1、你真的理解什么是“挫折教育”吗?

很多家长奉行挫折教育,但是却未必真的理解什么是挫折教育,我总结了一下,家长对于“挫折教育”的理解,大致存在以下几大误区。

误区一:当孩子遭遇挫折时,袖手旁观,批评打压

孩子在小的时候,是需要父母全然的爱与支持的。这才是他们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来源。

弗洛伊德曾说:

"一个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,一生都充满身为征服者的勇气,这种成功的自信,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。"

董卿饱读诗书、端庄大气,深受观众喜爱,可是她曾在提到自己童年时,泪流满面。

她说:“小时候父亲对我特别严厉,不让照镜子、不准留长发、寒暑假必须出去打工......不仅如此,每次吃饭的时候还要指责我这个不对、那个不对,弄得我经常边哭边吃。”

在这种打压中长大的董卿,即便事业做得再成功,内心却总是缺乏安全感。

她说:“其实我是个内心很没有安全感的人,总是居安思危,老觉得可能我今天拥有的一切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......”

误区二:人为给孩子制造很多挫折

之前,《非诚勿扰》前嘉宾乐嘉,曾在朋友圈晒照,他带着4岁女儿,连续四天徒步,穿越张掖沙漠。

这个4岁女孩,走了近20公里,相当于6万步。

在沙漠里走6万步,对一个成人来说都有些恐怖,何况是一个4岁的女孩。

而乐嘉曾在微博上说,女儿是个7个月的早产儿,从小就有过敏性哮喘。

反噬很快到来,结束后女孩身上大片起泡和疹子,常常半夜惊醒大哭。

我挺理解不了这样的父母,用自己的自以为是,去伤害一个可怜的孩子。

当然,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,但是生活中,不乏有类似观念的家长。

他们认为应该人为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,以增加他们的抗挫能力。文章开头李玫瑾教授的爸爸,显然也是如此。

这是“挫折教育”中第二个严重误区,为什么这么说?后面我会详细分析。

误区三:成人习惯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孩子的挫折

很多时候,父母之所以不接受孩子的脆弱,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些根本不算事的小事,却被孩子当成无法逾越的大事。

  • 作业完不成;
  • 不被老师喜欢;
  • 丢了一件玩具;
  • 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;
  • 妈妈不给买玩具
  • .....

家长应该明白: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,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由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所决定的。

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,发明了大脑不对称性的"左右脑分工理论"。

  • 该理论证实人的左脑被称为"抽象脑"或"学术脑",它主管逻辑、语言、规则,左脑是理性的。
  • 而人的右脑被称为"艺术脑"或"创造脑",它主管感情、情绪、体验,左脑是感性的。

我们的情绪、情感主要被右脑接管,而理性、逻辑主要被左脑接管。

在孩子童年时期,他的右脑占据主导地位,缺乏左脑的理性控制,所以他们不能用理性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。

2、为什么说你误解了“挫折教育”?

01、什么是挫折?

从广义来说上来讲,挫折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:挫折情境、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。

  • 挫折情境是指:我们遇到的挫折事件;
  • 挫折认知是指:我们如何认识挫折;
  • 挫折反应是指:我们如何对待挫折。

很多父母之所以犯错,是因为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制造挫折情境上,而没有教会孩子该如何正确认识挫折和对待挫折。

02、为什么不要人为制造挫折?

从小到大,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个挫折,父母无需再通过打击孩子或其他方式,人为制造更多挫折。

因为,当一个孩子,不断感受到打击、挫折和失败,他很容易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的泥潭。

"习得性无助"(Learned helplessness) 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,是指个体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一种无动于衷的消极行为,和对现实无望的心理状态。

通俗理解,就是孩子从多次的失败中,习得的不是抗挫能力,而是“我不行”的自我认知。

孩子会逐渐形成低自尊的心理状态,看起来是对别人的打击“脱敏”了,实际上是孩子认为这些攻击,就是对他的客观评价。

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,她的育儿理念大多是站在父母的角度,充分考虑了父母的需求,这会大大降低父母的育儿难度,因此广受父母追捧。

可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出顺从听话的孩子吗?这是我们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吗?

我想没有人会想要养出一个听话的傀儡。

03、唯有温暖御风寒

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,在里面曾举过武汉和哈尔滨冬天的例子。

“武汉的冬天非常寒冷,气温约在零度左右,在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,处处寒冷,家里比外面还冷,真有寒彻骨髓的感觉;
而哈尔滨,虽然外面的气温更低,但是因为室内烧了暖气,却使得过冬并不痛苦。冷了,就在屋里呆一会儿,然后再出门,就不再会觉得外面的寒冷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了。”

抵御寒冷的,是持续不断的寒冷吗?恰恰相反,是室内温暖的暖气。

  • 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,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;
  • 如果总是处于无间断的寒冷中,我们一定感觉无法承受。

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,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幸福的滋养,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和伤害。

所以,只有爱,才是最好的挫折教育。

04、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么?

好了,分析了这么多,那么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什么呢?

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、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陈忻,在《养育的选择》一书中写道:

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,给予他们情感上、认知上、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,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之仗,通过父母的支持、引导,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。

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。

3、那些奉行挫折教育的家长,其本质到底在怕什么?

网上之前有一段爸爸和女儿的对话,

  • 小女孩说:爸爸,你有一点点缺点,你知道是什么吗?
  • 爸爸:什么?
  • 小女孩:就是有些时候,你老是让别人不开心,我觉得不好,你能改掉吗?
  • 爸爸:不能,我就是要让你现在不开心,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溃,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......

接着小女孩朝爸爸翻了个大白眼,网友们都被这个可爱的女孩逗乐了。

我们来思考一些更深层的问题。

从表面看,这位奉行“挫折教育”的爸爸,是害怕孩子现在不经受挫折,长大后会经不起风雨。

可是,本质上,这样的家长到底是害怕着什么?

精神分析理论中,有一个概念“俄狄浦斯冲突”,它是指:

因害怕等在后面的惩罚,而不让自己过度成功或快乐,或在潜意识里始终都是“我不可以成功或快乐”。

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究的“乐极生悲”,就是典型代表。

这样的人群,多半是小时候父母对他们过于严厉,以至于他们会觉得:只要我让自己很快乐,就会有来自父母的惩罚。

在潜意识中,对“快乐”有着深层次的恐惧,他们内心埋下一个信念,要避免那些快乐的事在自己身上发生,不然会有惩罚。

长大后,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,他们会用各种方式,来给孩子的快乐泼冷水。

  • 当孩子拿着95分的成绩单,兴高采烈给他们时,他们会说:“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题都能扣5分?”
  • 当孩子拿着100分的成绩单,再次兴高采烈给他们时,他们会说:“一次成功不代表什么,不要翘尾巴!”

这些父母,他们的内心没有被快乐和满足感滋养过,所以,他们的潜意识也不允许别人被充分滋养满足。

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,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。

其实这只是在为自己对孩子的情感伤害戴上合理化的帽子,伤害孩子却将动机归结于为孩子好。

4、“挫折教育”目的是帮孩子建立高挫折商

“挫折商”是美国职业培训大师奥罗.斯托茨提出的概念,简称为AQ(Adersity Quotient),也被称为“逆商”。

顾名思义,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。

  • 挫折商低的人,面对挫折时,启动的是应付机制,用种种消极的方式来逃避挫折感;
  • 而挫折商高的人,启动的是应战机制,挫败会激发他调动资源和能量,最终化解挫折。

斯托茨认为,挫折商有四个因素:控制、归因、延伸、耐力。

01、控制

所谓“控制”,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控制局面。
  • 控制感高的人,即便别人都觉得大势已去,但是他却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,看到积极的方面。
  • 而控制感低的人,即便他还掌握着很多资源,但是他却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。

02、归因

挫折发生了,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,这就是归因。
  • 低挫折商的人,倾向于消极归因,他们要么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,要么是消极的自我归因,认为自己太失败。
  • 而高挫折商的人,倾向于内归因,主动承担责任,同时他们会积极归因,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善局面。

03、延伸

延伸,就是你会不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。
  • 高挫折商的人是低延伸,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内,就是挫折发生的所在范畴。对他们而言,一个挫折事件就只是一个挫折事件。
  • 而低挫折商的人,是高延伸,遇到一个挫折事件,他们就会觉得“天塌下来了”,觉得一切都糟透了。

04、耐力

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。

高挫折商的人具有高耐力,这不是忍耐,而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忍耐,是基于洞察力、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。

之所以用这么多的篇幅,讲透挫折商的方方面面,就是为了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我们“挫折教育”的应有之义,也才能明晰今后努力的方向。

5、给父母的实践建议

前面我们提到了,挫折教育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让家长给孩子去制造挫折,而是教会孩子正确对待挫折。

那么下面我们就结合挫折商的四个因素,来看看家长究竟该如何教孩子面对挫折。

01、情感上给予孩子支持

先解决情绪,再解决事情。

不论是两性相处的问题,还是亲子育儿的问题,我都坚持这一原则。

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、被包容、被接纳。

家之所以称之为家,就是因为我们那些细小琐碎的感受,有人会在乎,有人会重视。

  • 比如,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抢了,他回家大哭,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训斥孩子“哭什么哭?有本事就把玩具抢回来,哭有什么用?”

《奇葩说》上曾说过一句话:没有什么错误的情绪,任何存在的情绪都应该尊重。

情绪本身没有好坏,如果家长这时候呵斥孩子,他的情绪得不到疏解,又感觉到父母不理解他,只会更加陷入这种情绪中,难以自拔。

而父母不理解孩子情绪的做法,不但对当下的事情解决无益,也会伤害和孩子之间的关系,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。

正确的做法是,你先认可和接受他的情绪,你可以抱抱他说:“我知道被抢了玩具,你很伤心是吗?没关系,我们每个人碰到不好的事情,都会不开心,妈妈也是一样的。”

你的理解和共情会让他更快地安静下来。

02、给予孩子认知方面的支持

通过前面的分析,我们已经了解:如何认知挫折,才是孩子正确克服挫折的关键。

针对挫折有这两种认知:

  • 挫折和失败是不好的,遭遇挫折或者犯了错,会受到批评和惩罚。
  • 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,这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契机。

孰优孰劣,一眼可辨。

作为家长,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,当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,坚定地告诉他

  • “不要紧,人生中就是充满了各种挫折和失败,我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它。”

久而久之,孩子会习得你对待挫折的态度,慢慢培养起直面挫折的勇气。

03、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

想赢,是成功者的特质;而输不起,则是失败者的通病。

输不起的孩子,大多拥有僵固型思维,认为失败了一次,就是自己这个人的失败,自己就会变得一文不值。

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。

成长性思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中提出的,核心是:

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,虽然人的先天才智、资质、性格各有不同,但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。

拥有这种思维的孩子,不会因为一次失败,就觉得是自己太失败了,而产生羞耻感和无力感。

当孩子因为一次没考好而垂头丧气的时候,你可以告诉他:

这只是证明现在的你,对现有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够好,只要你能再努力复习,将这些知识点消化吸收,下一次考试,你就会取得进步。

这就是在教孩子用成长的眼光来看问题。

赢未必可喜,输未必可悲,胜负并不重要,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。

结语:

鲁迅说过:我觉得坦途在前,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?